close

總覽

https://myfamily12345.pixnet.net/blog/post/404540683

 

關於PCIe 架構與資料

 https://myfamily12345.pixnet.net/blog/post/403318133

 

SATA 架構與資料​​​

https://myfamily12345.pixnet.net/blog/post/404543587-sata

Intel 1992 年提出了被稱為 PCI (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) 的介面標準的一部分,之後數家科技公司共同成立了 PCI-SIG 並在 1993 年正式發布了 PCI 2.0 標準 (首個完整制定各項 PCI 插槽、介面卡等規範的版本)

PCI 是一個相當長壽的擴充介面卡匯流排介面,一直到 2009 年都還可以在許多主機板上面看到 PCI 插槽的影子,同時也因為太過長壽的關係,PCI 擴充介面先後有過不少個版本,插槽也分成好幾種不同的規格。

MAB9855 (1).jpg

 

主機板藍色插槽左側的兩條白色插槽就是最常見的 32-bit PCI 插槽,防呆卡榫在右邊表示工作電壓為 5V 的意思 (這也是最常見的 PCI 插槽種類),除此之外偶爾還會看到防呆卡榫在左側的,表示工作電壓為 3.3 V,如果介面卡的工作電壓不合可是插不上去的,因此後來有很多 PCI 介面卡實際上都是像下圖中的音效卡這樣,能夠同時支援 3.3V 與 5V 工作電壓 (底下金屬觸點處有兩個缺口),在 2002 年發布的 PCI 標準 2.3 版修正中也正式移除了對僅支援 5V 的介面卡的支援,僅保留 3.3V/5V 雙用 Universal 與純 3.3 V 介面卡,並在兩年後發佈的 PCI 標準 3.0 版中直接移除對 5V 介面卡插槽的支援,但實際上絕大多數消費性主機板仍然都只提供了 5V 的界面卡插槽。

 

 

PCI 標準在進入 2.1 版 (1995 年) 之後還另有資料通道寬度翻倍來到 64-bit 的版本  (下圖中白色的部分就是了) ,採用後面外加一段延伸的方式來提供額外 32-bit 的通道寬度,值得注意的是,64-bit PCI 同樣有 5V 與 3.3V 的版本,分辨方式同樣是左側的防呆卡榫,若防呆卡榫靠右與延伸區的卡榫相鄰就是 5V,反之即為 3.3 V。

PCI8699.jpg

 

 

1998 ~ 2004主要僅見於伺服器系統上的 PCI-X

後來在 1998 年,IBMHPCOMPAQ 等公司合力制定了 PCI-X 作為 PCI 的延伸版本,PCI-X 在插槽上可以完整向下支援 PCI 64-bit PCI 32-bit,因此很快的在市面上的伺服器其實很難看到純粹僅支援原版 PCI 標準的 PCI 64-bit 插槽,大部分都是直接給 PCI-X 為主。

440px-ZRAID_at_PCI-X_at_FSC_Primtrgy_TX200_S2.JPG

 

 

在標準 PCI-X 規格中,由低到高一共有 66 MHz、133 MHz、266 MHz、533 MHz 這些等級,不過實際上發展到 PCI-X 2.0 (也就是後二者) 的時候由於 PCI Express 已經快推出了,所以並沒有被廣泛的應用,能見度可以說是相當的低,除此之外雖然前面提過在伺服器系統中,PCI-X 很順利的取代了 PCI 64-bit 的地位,但在消費性市場上的推動就不順利了,在消費性平台的部分是直接從 PCI 32-bit 跳入 PCI Express 的。

 

  PCI-X 66 PCI-X 133 PCI-X 266 PCI-X 533
規格版本 1.0 1.0 2.0 2.0
發佈年代 1998 1998 2003 2003
運作時脈 66 MHz 133 MHz 133 MHz 133 MHz
資料傳輸 SDR SDR DDR QDR
每秒理論資料傳輸率 533 MB/s 1066 MB/s 2133 MB/s 4266 MB/s

 

 

業界在 2004 年推出新一代技術,也就是 PCI Express 時至今日,大多數電腦都同時配備 PCI PCI Express  PCI 匯流排完全淘汰的日子已開始倒數。

 

 

PCI Express 匯流排效能

PCI Express
版本
Line 
編碼
原始 
傳輸率[i]
頻寬(帶寬)[i]
×1 ×4 ×8 ×16
1.0 8b/10b 2.5 GT/s 250 MB/s GB/s 2 GB/s 4 GB/s
2.0 8b/10b 5 GT/s 500 MB/s 2 GB/s 4 GB/s 8 GB/s
3.0 128b/130b 8 GT/s 984.6 MB/s 3.938 GB/s 7.877 GB/s 15.754 GB/s
4.0 128b/130b 16 GT/s 1.969 GB/s 7.877 GB/s 15.754 GB/s 31.508 GB/s
5.0 (expected in 2019[4][5] 128b/130b 32 or 25 GT/s[ii] 3.9, or 3.08 GB/s 15.8, or 12.3 GB/s 31.5, or 24.6 GB/s 63.0, or 49.2 GB/s

PCIe 2.0為例,每秒5GTGigatransfer)原始資料傳輸率,編碼方式為8b/10b(每10個位元只有8個有效資料),即有效頻寬為4Gb/s = 500MByte/s

 

 

 

具備 PCI 匯流排的 2002 年電腦架構

2002 年的電腦架構,是由多種互連 (interconnect) 需求所構成。 以圖例,繪圖介面卡使用高階繪圖埠 (AGP) 介面,而記憶體橋接則是透過各種介面 (例如,HubLink) 來銜接 I/O 橋接。

b3dadcae1482.gif

 

 

 

 

 

PCI Express 透過常見的匯流排架構統一 I/O 系統 此外PCI Express 則取代了某些用於連接子系統的內部匯流排

b3dadcae1483.gif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PCIe PCI
    全站熱搜

    kings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